一、运动前准备
1.全面体检与评估:在开始康复训练前,务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肺功能测试等。医生会依据这些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身体状况,判断其是否适合运动以及适合何种强度的运动,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比如,对于心功能较差、近期有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运动强度会严格控制。
2.热身活动:每次运动前进行 5 - 10 分钟的热身活动十分必要。可选择慢走、简单的关节活动操等,让身体各部位尤其是心脏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心脏不适。
二、运动中注意要点
1.控制运动强度: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运动强度进行训练,避免过度运动。一般通过监测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目标心率通常设定为最大心率的 50% - 70%(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例如,一位 60 岁的患者,其最大心率为 160 次 / 分钟,那么运动时的目标心率应保持在 80 - 112 次 / 分钟。若运动过程中心率过快或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应立即降低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
2.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进行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这样既能确保运动效果,又能减少关节和肌肉的损伤。比如在快走时,应保持挺胸抬头,步伐适中,手臂自然摆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遵循正确的动作规范,避免因姿势不当给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带来额外负担。
3.合理补充水分: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通过出汗散失水分,应适时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平衡。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三、运动后恢复
1.放松活动:运动结束后,进行 5 - 10 分钟的放松活动,如慢走、深呼吸、简单的拉伸等,帮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状态,缓解肌肉疲劳,减少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和不适。
2.监测身体反应: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运动情况和症状表现,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四、特殊情况与应对
1.天气变化: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寒冷、大风等,应谨慎进行户外康复训练。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身体散热困难,容易导致中暑和脱水,增加心脏负担;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发病风险。此时可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或适当调整运动计划。
2.疾病发作:如果在康复训练期间患上感冒、肺炎等其他疾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应暂停运动,待疾病痊愈后再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重新开始康复训练。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