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病症,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以下是对中医房颤的详细简介:
房颤,即心房颤动,中医通常将其称为“胸痹”或“心悸”。这是一种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所致的心脏疾病。房颤在中医范畴内被视为心系疾病的一种,与西医中的房颤概念相似,但中医更注重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把握其病因、病机及治法。
中医认为,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正气亏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不断耗损,加上肝肾功能的逐渐衰退,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情志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烟酒之品,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阻气机,血滞成瘀,痰瘀痹阻心脉则胸痹心痛。
劳累过度:过度劳累可耗伤心气,使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房颤。
外感寒邪:外感寒邪可侵袭心脉,导致心脉痹阻,从而引发房颤。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
心慌不安:患者常常感到心跳加速、心悸,伴有心慌不安、烦躁等情绪波动。
胸闷气短:由于心脉痹阻,患者常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失眠多梦:房颤患者往往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容易做梦、易醒。
眩晕头痛:房颤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心悸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所致。
脉搏短绌:房颤患者的脉搏跳动无规律,时快时慢,脉搏短绌现象明显。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是房颤患者常见的舌象,提示患者体内有瘀血。
中医诊断房颤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以及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同时,现代医学的心电图检查也可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需与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相区分。
中医治疗房颤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生活调理等。
药物治疗:
安心养神:治疗房颤并伴有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可以使用牛黄安心丸、安神定志丸等药物。
振奋心阳:治疗房颤并伴有胸痛、寒冷、动则加重等症状时,可以使用枳实薤白白酒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药物。
活血化瘀:治疗房颤并伴有胸痛、舌质暗紫等症状时,可以使用生脉散、桃仁红花煎等药物。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中成药也可用于房颤的治疗,但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不能达到治愈效果。
针灸治疗: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对预防房颤有益。常取内关、心俞、膻中等穴位,以调和心神、疏通经络。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相关穴位,如内关、神门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颤的症状。
生活调理:
调整饮食:建议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食品。应限制烟酒,并减少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度运动:加强适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中医对房颤的理解和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方法。通过综合调理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房颤的症状,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房颤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严重或急性房颤患者,还需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每逢佳节过后,不少人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节后综合征"表现。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这主要源于节假日期间作息紊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人体阴阳失衡。掌握以下四个中医调理妙招,能帮助您快速恢复最佳状态。一、规律作息养心神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建议,首先要调整作息规律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怒伤肝",指出情绪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表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情绪波动,若不懂得调节,长期积累会对肝脏造成实质性损伤。掌握正确的情绪调养方法,是养肝护肝的重要环节。一、认识情绪与肝脏的密切关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解释,在中医理论中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地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许多人在餐桌上的不经意行为,长期累积会对身体造成持续性伤害,甚至成为肿瘤的“催化剂”。认识并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对预防肿瘤至关重要。一、趁热吃:食道黏膜的隐形杀手“趁热吃”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
不少女性一到经期就容易情绪失控,莫名暴躁、焦虑,甚至影响工作与生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经期暴躁多与气血不畅、肝气郁结有关,通过针对性药膳调理,可缓解情绪波动,让经期更轻松。以下三款药膳均经医院专家改良,食材常见、做法简单,适合不同体质女性尝试。1.疏肝解郁 —— 玫瑰陈皮乌鸡汤南京太乙堂专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