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中医中虽然没有“胆囊癌”的直接病名,但古籍中“胁痛”、“积聚”等描述与胆囊癌症状相似。中医理论强调,胆囊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饮食不当是诱因之一。
胆囊,“中精之府”
中医认为,胆为“中精之府”,具有三大功能:
1.主决断:胆气充足则情志稳定、决断果断,反之易焦虑犹豫
2.调节脏腑气机:胆与肝相表里,共同维持气血运行通畅,影响全身脏腑功能
3.贮藏与排泄胆汁:胆囊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进食后将其排入肠道,协助消化脂肪
胆囊功能正常,人体消化吸收、情绪调节才能平衡;若胆腑受损,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黄疸、胁痛等症状,甚至为癌变埋下隐患。
胆囊癌与饮食习惯的关联
脂肪摄入过量
长期过量摄入油腻、煎炸食物,这在中医中属于“膏粱厚味”。这类饮食会超出脾胃运化能力,进而形成痰湿。若痰湿阻碍肝胆气机疏泄,日久可导致气血瘀滞不畅通,容易滋生痰浊与瘀血互结,是形成胆囊积聚的病机基础。
不规律与不节制
经常暴饮暴食或过度不规律进餐,会打乱人体整体气血循行节奏,包括扰乱与进食、消化相关的脏腑功能。胆汁分泌也遵循着特定的节律。不按时饮食干扰胆囊正常储存和排泄胆汁的规律,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局部气滞并影响该器官的通利。
食材选择有偏差
过多选择高热量、易燥热、不新鲜的食物。这类食材容易酿生湿热之邪,湿热郁结在肝胆经络,不断煎熬消耗津液,久而久之容易对局部组织健康造成损害。应当优先选择清淡、平性、富含纤维的应季新鲜食材,如各类蔬菜、瓜果杂粮等。
不当的烹饪方式
高温猛火煎、烤、炸等做法,在中医看来属于形成“火邪”、“热性”的方式,长期食用会助湿生热,形成所谓“助火生痰”状态。这种方式制作出的食物性质偏燥热且油腻厚重,不易为脾胃运化,容易对胆囊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建议选择蒸、煮、炖等能保留食物本味且温和的烹饪方法。
“三分靠治,七分在养”这一观念也适用于胆囊健康维护,尤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饮食有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之一,规律一日三餐饮食、控制食物质量选择、规避那些易成害的食物、采取温和加工形式并保持适度原则,是降低胆囊健康风险的实用途径之一。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强调,一餐一饭虽重要,但身体出现不适,还需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癌症恶化!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