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此时阳气达到鼎盛,日照强、气温高、环境湿热。今天大暑正值“初伏”,上蒸下煮,达到极点的时节,当令之气为暑热,大暑节气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高温湿热的环境易导致人体内湿热积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建议大暑期间调养,应遵循“清、调、补”的原则。
清:清热祛湿,给身体“减负”
大暑时节,外界暑热蒸腾,体内阳气外浮,若过度贪凉或饮食不节,易导致湿热内蕴。此时需以“清”为先:一是清心火,避免情绪急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或阅读静心;二是清肠胃,多吃冬瓜、丝瓜、苦瓜等性凉利水的蔬菜,少食油腻、辛辣之物;三是清环境,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房,早晚可开窗换气,让湿热之气自然消散。
调:调和阴阳,平衡身体机能
高温易扰乱人体代谢节奏,需注重“调和”。首先是调作息,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适当晚睡早起,但午间需小憩20-30分钟,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其次是调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八段锦等舒缓活动,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最后是调脾胃,大暑湿重易困脾,可常按足三里、中脘穴,或用陈皮、茯苓泡水代茶,帮助运化湿气。
补:补气养阴,适度滋养不贪凉
大暑养生虽需“清”,但不可盲目“泻”。此时人体出汗多,气血消耗大,需适当补充:一补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用西瓜皮、荷叶煮水,既解暑又不伤脾胃;二补津液,可食用百合、银耳、莲子等清淡滋阴的食物,避免过量进食冷饮;三补睡眠,夜间11点前入睡,23:00-1:00是肝胆经当令,充足睡眠有助于阳气潜藏,为秋冬储备能量。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养生的转折点。掌握“清、调、补”三字诀,既能应对当下的暑热,又能为秋季打下健康基础。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强调,让身体与节气同频,在炎夏中守住清凉与平衡。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