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日的繁华将逐渐转向秋日的澄净与收敛。此时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天地能量由“长”入“收”。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强调,立秋后的调护,“收”与“养”是核心原则。
一、立秋养生,首重在“收”
1.收神气:自然界由旺盛转入收敛的过程,易令人心神动摇。应顺应秋季容平之气,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尤其少生悲忧之情。练习站桩、八段锦或静坐冥想等方法,有助于敛神入内,使精神保持安定清爽的状态。
2.收作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特点。早卧可助收敛阴气以养神,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应秋日之气。
3.收津液:秋气主燥,人体易受燥邪侵袭而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微干等情况。须慎防汗出过多损伤津液。因此,运动强度应适时调整,选择缓和的活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较适宜,并及时补充温润饮品。
二、立秋养生,同时要注重“养”
1.养肺润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气当令,易伤肺。日常饮食应注重润燥生津,可选择性质润而不腻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藕、芝麻等。温热性质食物或油炸煎烤食品易助燥生热,需适量控制。
2.养脾胃:经历了夏季暑湿熏蒸,加之人们喜食生冷解暑,脾胃功能多见疲弱。“虚则补之”,此时宜给予温和而有助脾胃吸收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粥、南瓜等。
三、立秋民间习俗中,亦蕴含着朴素的养生智慧
1.啃秋
“啃秋”是指立秋时节食用瓜果,如西瓜、香瓜等。此习俗在中医养生看来,含有清热祛暑湿、防秋燥的目的。新鲜瓜果富含水分与营养,对于解除夏季暑热余邪、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具有辅助作用。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性凉之瓜。
2.贴秋膘
过去,人们经长夏消耗,到秋季适当以高营养食物为身体储备能量,称为“贴秋膘”。这反映古人注重顺应时节进补的智慧,核心在于“增补”而非滥补。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材,如温润平和的肉类(禽类、瘦肉)、豆制品等,重在调养脾胃、补充正气,并非刻意追求滋腻大补之物。
立秋时节,南京太乙堂强调的“收”,是收神气以应秋气之容平;所言的“养”,则是养肺脾以御秋燥之侵袭。遵循天人相应之理,内敛精气,安养身心,才能平稳度过季节更替,为健康夯实根基。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