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已至,夏秋之交的天气像坐过山车——白天暑气未消,夜晚凉风渐起。这种冷热交替的时节,对高血压人群而言,需要十分注意!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张育新主任提醒:此时若能顺应天时调养身体、稳定血压,可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末伏高血压人群需警惕三大风险
张育新主任指出,夏秋交替时血压波动主要受三重因素影响:其一,昼夜温差大导致血管频繁收缩扩张,易引发头晕头痛;其二,暑热未退时贪凉饮冷,寒气入侵可能加重体内痰湿;其三,秋季干燥易耗伤津液,阴虚体质者可能出现阴不制阳、虚阳上浮,导致血压升高。
二、张育新主任:四字锦囊助你平稳过渡
一润:饮食从“清”转“润”,忌盲目贴秋膘
末伏仍需保持夏季的清淡饮食习惯,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收敛阳气,同时逐步加入银耳、百合等润燥之品。张主任特别提醒,此时进补宜缓不宜急,过早食用羊肉等温燥食物反而易引发内热。建议选择鸭肉、莲藕等性平食材,既能润燥又不伤阴。
二收:作息顺应“收”,早睡早起养阴气
“秋三月,早卧早起”,末伏期间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张主任解释,子时(23-1点)是胆经当令,此时深睡眠能助阳气潜藏;卯时(5-7点)大肠经活跃,起床后排便可避免湿热内蕴。高血压患者若长期熬夜,易导致肝阳上亢,加重血压波动。
三静:情绪要“静”,避免大喜大悲
秋季对应肺金,主肃杀之气,人易产生悲秋情绪。张主任建议可通过练习六字诀中的“呬”字诀调理肺气,或每日静坐10分钟,配合深呼吸,让浮躁的心神安定下来。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直接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四缓:运动选“缓”,以微汗为度
末伏锻炼不宜大汗淋漓,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张主任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运动时需监测心率。运动后若出现持续胸闷、心悸,需立即停止!
张育新主任总结,末伏调养的核心是帮助身体完成从“长”到“收”的转换,通过饮食润燥、作息收敛、情绪安定、运动适度四方面入手,既能缓解当下血压波动,又能增强秋冬季节的抗病能力。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强调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晨起、午后血压,若发现连续3天血压超过标准值,或出现持续头晕、心悸等症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