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病证,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多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脑,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所致;内伤头痛则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瘀血阻滞等因素有关。
外感头痛
风邪:中医认为,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为百病之长。因此,头痛与外感六淫中的风邪关系密切,多为风邪侵袭所致。风邪可夹寒、夹湿、夹热侵袭头部的经络,阻遏经脉,引发头痛。
寒邪:寒邪亦可引起头痛,当寒邪侵袭人体,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热邪:部分患者因热邪侵袭而出现头痛,如吃火锅后出汗导致的头痛,以前额疼为主,下午疼痛剧烈,属于典型的阳明经头痛。
湿邪:湿邪侵袭可导致患者头昏昏沉沉,食欲不振。
内伤头痛
情绪波动:生气、大怒、忧思等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运行不通畅,进而引发头痛。
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导致头痛。
脏腑功能失调:如肝阳上亢、脾虚不运、肾亏不纳等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引发头痛。肝阳上亢型头痛表现为头痛剧烈,如刀割一般,常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脾虚不运型头痛表现为头痛并不十分剧烈,但经常性出现,伴有头晕、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肾亏不纳型头痛则主要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痰浊内生: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减退,湿痰内生,上蒙清窍,亦可引发头痛。
瘀血阻滞:跌仆损伤、久病入络等导致瘀血痹阻于脑,不通则痛,亦可发为头痛。
中医治疗头痛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药内服
外感性头痛:对于风寒头痛,常用方剂有川芎茶调散;对于风热头痛,常用方剂有芎芷石膏汤;对于风湿头痛,常用方剂有羌活胜湿汤。
内伤性头痛:对于血虚头痛,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对于痰浊头痛,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瘀血头痛,常用方剂有通窍活血汤;对于肝阳头痛,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对于肾虚头痛,则用大补元煎滋补肾阴。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常选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攒竹穴、四白穴等,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和病因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按摩
适当的头部保健按摩可预防头痛,对于已经发生的头痛,推拿按摩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避免外感:注意起居调摄,避免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以减少外感头痛的发生。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内伤头痛的发生。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气血的平衡。
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病情。对于不同类型的头痛,如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以免生热动风;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痰浊头痛者宜清淡饮食,避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多进食血肉有情之品。
五一假期,春末夏初之际,气候多变,人体气血运行也随之受到影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此时是养护身体、预防疾病发作的好时期。掌握一些中医养生要点,能帮助大家平稳度过假期。一、起居有常 调和阴阳假期里,不少人容易打乱日常作息,熬夜追剧、聚会娱乐。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
你是不是时常感到头晕、头痛,眼前偶尔发黑,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是人体气血运行出现异常的表现,致使脑部失去充足濡养。中医理论里,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在经络中顺畅运行,滋养着全身脏腑组织。
高血压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社交生活,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困扰。了解这些影响并积极应对,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社交活动受限1.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社交参与度降低:高血压患者由于身体状况可能不适合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例如,一些原本喜欢参加户外运动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形成途径有所不同。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而继发性高血压则主要由特定的疾病或因素引起。以下是具体介绍:一、原发性高血压1.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亲属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约 60% 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