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在中医中归属于“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心痛)、“高原胸痹”或“风眩”等病的范畴,是一种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的疾病。心衰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
中医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久病体虚、心气虚、心血不足、痰浊壅盛、瘀血阻滞等。
久病体虚:会导致脏腑功能衰退,心脏气血阴阳亏虚,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从而引起心力衰竭。
心气虚:是指心脏本身的气血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影响到肺和肾的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心血不足:是由于长期情志不遂、思虑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心神失养,使心脏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状。
痰浊壅盛:指体内湿邪过重,化生痰浊,痰浊积聚于胸腔,阻碍了心肺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心肺功能失调。
瘀血阻滞: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凝滞不畅,影响了心脏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胸闷、心痛等症状。
心衰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等。根据心衰的不同证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气虚血瘀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神疲、胁下积快、舌质紫暗有淤点等症状。
气阴两虚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心烦、面色无华、小便黄赤、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
阳虚水泛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怔仲、坐而不得卧、精神萎靡、气短喘促、形寒肢冷等症状。
痰饮阻肺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咳喘气急、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紫绀等症状。
阴竭阳脱型:患者会表现出心悸、憋喘不得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衰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腹部等情况。心衰患者面色可能苍白或晦暗,舌体可能淡红或稍紫,舌苔一般白或灰白。
闻诊: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确定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伴有咳嗽、气喘等声音。
问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心衰患者可能主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切诊:通过触诊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特点。心衰患者常见的脉象包括脉细弱无力、脉浮沉无力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艾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养心汤、生脉饮、参芪术附汤等,以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为原则。
针灸治疗:常选用内关、神门、膻中、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推拿按摩: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按摩胸部、背部和四肢的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不适。
艾灸治疗:用艾条或艾炷进行温和灸或隔姜灸,以温通经脉、补充阳气、增强心脏动力。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适当食用具有益气、养心、利水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薏米、冬瓜等。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心衰的重要性,提倡调整饮食结构、定期体检、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调护:心衰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并就医处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每逢佳节过后,不少人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节后综合征"表现。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这主要源于节假日期间作息紊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人体阴阳失衡。掌握以下四个中医调理妙招,能帮助您快速恢复最佳状态。一、规律作息养心神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建议,首先要调整作息规律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怒伤肝",指出情绪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表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情绪波动,若不懂得调节,长期积累会对肝脏造成实质性损伤。掌握正确的情绪调养方法,是养肝护肝的重要环节。一、认识情绪与肝脏的密切关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解释,在中医理论中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地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许多人在餐桌上的不经意行为,长期累积会对身体造成持续性伤害,甚至成为肿瘤的“催化剂”。认识并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对预防肿瘤至关重要。一、趁热吃:食道黏膜的隐形杀手“趁热吃”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
不少女性一到经期就容易情绪失控,莫名暴躁、焦虑,甚至影响工作与生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经期暴躁多与气血不畅、肝气郁结有关,通过针对性药膳调理,可缓解情绪波动,让经期更轻松。以下三款药膳均经医院专家改良,食材常见、做法简单,适合不同体质女性尝试。1.疏肝解郁 —— 玫瑰陈皮乌鸡汤南京太乙堂专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