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心绞痛的理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以下是对中医心绞痛的简介:
心绞痛在中医中被称为“胸痹”、“心痛”或“厥心痛”,是一种由于心脉痹阻、气血不通所引起的胸部疼痛或憋闷不适的病症。它属于中医心系疾病的范畴,与西医中的心绞痛概念相似,但中医更注重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把握其病因、病机及治法。
中医认为,心绞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脏腑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以及劳逸失度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脉痹阻、气血不通,从而引发心绞痛。
脏腑虚弱:特别是肺部、脾胃和肾脏的功能障碍,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生冷、烟酒之品,可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阻气机,血滞成瘀,痰瘀痹阻心脉则胸痹心痛。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痹阻脉络;思则气结,气滞血瘀,也可发为胸痛。
外邪侵袭:气候变化异常或长期在潮湿、高热寒冷环境中生活、工作,人体易于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尤以风寒之邪最为常见。
劳逸失度: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过劳则耗伤气阴,心气不足,血不养心,更易耗伤元气,无力鼓动血行而致血脉瘀阻,发为胸痹心痛。
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胸部疼痛或憋闷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下颌等部位。疼痛通常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后可缓解。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绞痛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等。同时,还需与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相结合,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需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包炎等疾病相区分。
中医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拔罐疗法等。
药物治疗:常用中成药有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可服用血府逐瘀丸、柴胡舒肝散等药物;对于心阳虚型心绞痛,可服用桂枝甘草汤、参附强心丸等药物。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心绞痛通常选取任脉、神门、内关、膻中、厥阴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可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
在预防方面,中医强调调整生活习惯,保持阴阳平衡。具体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均衡;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志失调;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以及避免过度劳累等。
每逢佳节过后,不少人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节后综合征"表现。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这主要源于节假日期间作息紊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的人体阴阳失衡。掌握以下四个中医调理妙招,能帮助您快速恢复最佳状态。一、规律作息养心神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建议,首先要调整作息规律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怒伤肝",指出情绪与肝脏健康密切相关。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表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情绪波动,若不懂得调节,长期积累会对肝脏造成实质性损伤。掌握正确的情绪调养方法,是养肝护肝的重要环节。一、认识情绪与肝脏的密切关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解释,在中医理论中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正在悄悄地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许多人在餐桌上的不经意行为,长期累积会对身体造成持续性伤害,甚至成为肿瘤的“催化剂”。认识并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对预防肿瘤至关重要。一、趁热吃:食道黏膜的隐形杀手“趁热吃”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
不少女性一到经期就容易情绪失控,莫名暴躁、焦虑,甚至影响工作与生活。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专家指出,经期暴躁多与气血不畅、肝气郁结有关,通过针对性药膳调理,可缓解情绪波动,让经期更轻松。以下三款药膳均经医院专家改良,食材常见、做法简单,适合不同体质女性尝试。1.疏肝解郁 —— 玫瑰陈皮乌鸡汤南京太乙堂专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