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时节,暑气渐散,秋风送爽,却也带来了干燥的气候特点。此时,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等秋燥症状,同时,昼夜温差变大,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感冒、肠胃不适等问题。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提醒您,处暑养生需顺应天时,做好“三不宜”,多吃“白色食物”,助您安然度秋。
一、处暑“三不宜”,这些习惯要避开
1.着装过短,寒邪入侵
处暑后,气温逐渐降低,但仍有“秋老虎”发威,很多人喜欢穿短袖、短裤,露脐装等。然而,此时寒邪易从肌肤侵入人体,导致感冒、关节疼痛、脾胃虚寒等问题。处暑时节不宜暴露身体,腹部、脚部等部位需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建议穿着薄长袖、长裤,睡前可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2.饮食生冷,损伤脾胃
现在暑湿未尽,若贪食生冷食物,如冰镇西瓜、冷饮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问题。饮食应以温润为主,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山药、南瓜、小米等,避免生冷寒凉之物。此外,处暑后可适当饮用姜茶、红枣茶等温性饮品,帮助驱散体内寒湿,提升脾胃功能。
3.经常熬夜,损耗阴精
处暑后,阳气渐收,人体也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然而,很多人仍有熬夜习惯,导致阴精损耗,出现乏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我们应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收敛,阴精储存。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保持7-8小时睡眠时间,同时可午睡30分钟,补充精力。
二、处暑多吃“白”,防秋燥清肺热
中医认为,白色食物入肺经,具有润肺、清热、生津的功效,适合处暑时节食用。南京太乙堂建议可以多吃以下四种“白色食物”。
1.银耳:银耳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可与冰糖、百合、雪梨等搭配,炖煮成银耳羹。银耳富含天然植物胶质,可滋润肌肤,缓解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瘙痒等问题。
2.茭白:茭白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炒食、凉拌或炖汤,有助于缓解秋燥。茭白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脾胃虚寒者需适量食用。
3.梨:梨性凉,味甘,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可生食、榨汁或炖煮,如冰糖雪梨汤,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喉干燥等症状。梨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合秋季干燥引起的咽喉不适。
4.白萝卜:白萝卜性凉,味辛甘,具有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的功效。可凉拌、炒食或炖汤,如白萝卜排骨汤,有助于促进消化,缓解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白萝卜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
处暑至,秋意渐,养生之道藏于日常点滴——今日的每一分调整,都在为秋冬储备抵御寒邪的底气。处暑之际,不妨从一碗温润的百合粥、一件护住腰腹的薄外套、一次23点前的早睡开始,用行动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南京太乙堂中医医院愿您在处暑时节,顺时调养,身心安和,共赴一场秋日的健康之约!
温馨提示:本平台文章仅供医院内部员工学习参考,不作为对外宣传使用,且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信息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进行删除!